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提出并大力推进强军梦。强国必先强军,强军方能强国。国家于2014年修订了《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后又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修订工作,2022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战略部署旨在深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工作。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新时代新征程要持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开展。
高校创新开展国防教育意义重大
国防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育人功能,与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才。国防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全过程,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校国防教育是强化国防建设,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磨炼坚强意志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高校国防教育是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严格落实2019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通过学习国防概述、国家安全知识和军事思想等军事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忧患意识和国防安全意识;通过学习现代战争和信息化装备等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拓展他们的视野,引导其积极投身国防建设;通过军事技能训练,锻炼学生的体质意志,激发其报国之志;同时,结合学生特点,探索军事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然而,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比如,国防教育定位不准。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未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高校军事课教学的方式,通常是新生入学后阶段性、常识性和见习性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未能从学校层面统筹设计和系统规划国防教育工作。
又如,国防教育资源不足。一些高校国防教育课程除了教材固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军事技能训练以外,基本未融入地方红色资源和革命历史内容。国防教育的师资配置不足,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国防教育平台不足,大学生国防教育课外活动较少,学生社会实践实训基地条件未形成,难以支撑国防教育的持续发展。
此外,国防教育内容单薄、形式单一。国防教育形式通常是新生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讲座,形式内容单一。军事理论课多以200至300人的大班制理论讲授,甚至是以大型报告讲座形式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多以常规的队列训练为主,年复一年单向灌输且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参与有限,学习效果不佳。
创新构建高校国防教育体系
明确国防教育定位,系统设计教育内容。一是从学校顶层设计上明确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育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等育人关键环节,有效融入国防教育内容。二是学校要开足开齐军事理论课,结合地方红色革命文化,系统设计各阶段国防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将国防教育因时而异融入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结合时事、重大庆祝活动等重要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宣传,营造良好的国防教育氛围。
实施军地校协同,共建共享国防资源。军地校三方在推动全民国防教育过程中有着各自重要的育人责任,要推动三方的科研、人力、政策、资金等资源流通和有效利用,推动各方联合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育师资,解决国防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1+1+1>3”的协同目标。一是军队参与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教学任务和教学改革活动,高校为军队输送优质兵员,支持国防建设。高校及时转化成果为地方的国防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社会服务。二是军地校联合开发地方国防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结合地方红色历史和革命文化,深挖红色革命资源,开发系列教学视频、教学微课等,不断丰富国防教育优质特色资源,讲好红色革命故事。三是军地校共建多样化、专兼结合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采取“校内教师+校外特聘军事课专家”“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国防教育讲师团+大学生教官队”等方式,组建多元化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四是军地校共建国防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组织国防实践教育活动和推进军民融合提供平台。
遵照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创新国防教育模式。根据个体“知情意行”逐步上升和整合的特点,按照孕育—培养—形成—行动的发展过程,系统设计各阶段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创新“四阶递进”式国防教育体系。价值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知、情、意、行的统一。高校要引导学生明晰“什么是国防”“为什么要国防”“怎样爱国”和“如何报国”。“孕育”阶段是国防意识的萌芽阶段,主要是建构学生对国防知识的认知。“培养”阶段,通过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在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热点期间开展教育活动等,培育学生的爱国拥军情怀。“形成”阶段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磨炼体质意志,形成国防教育意识和爱国主义价值观念的阶段。“行动”阶段是学生国防意识生根发芽,通过参军入伍、爱国拥军等活动践行报国之行的阶段。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准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推动教学改革,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方法,搭建平台,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储备优秀人才。
(作者系共青团海南省委副书记、2022年海南省省管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进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