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一个职工隔三岔五群体上访的企业,是怎样起死回生的?关心职工疾苦,获得职工支持是关键。 海渔公司虽然曾经辉煌一时,但有不少职工生活十分困难。困难到什么程度?有的职工家庭只能靠在码头拣拾丢弃的死鱼制成咸鱼和盐就饭,有的家庭要靠借米下锅。一位退休老工人死亡8年,医疗费却一直得不到解决…… 在2006年之前,企业虽然主业停产,但通过资产处置、渔船赔偿、政策补贴等,获得收入4000多万元。可是,干部职工却没有任何受益。 在公司采访时,职工们没有谈改革,但他们向记者细数了新班子来后职工获得的好处:企业工伤和病休人员生活费,从每月103元、60元分别调到320元和200元;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企业挤出80多万元,解决拖欠20多年的死亡和患绝症职工的住院费;逢年过节,给每位困难职工家庭送去500元现金和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多方努力,将企业所有人员医疗保障由企业内部统筹转向社会统筹,并将企业拖欠的所有人员住院费和个人账户资金发放到位;申请政府核销1.18亿元的拖欠社保费用…… 事实证明,只有关心职工疾苦,与职工同甘共苦,才能为企业改革铺平道路。 本报记者 周月光 记者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