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沙的感受是从阜龙乡开始的。驱车沿着山路行驶,山路两侧是高耸的橡胶林和防护带。每到峰回路转处,总能看到新的美景。或是绽放的红花,或是蜿蜒的山林。恰逢雨后,空气更加清新。山路两侧偶有村庄和人家点缀在万绿丛中。农民们幽居于此山,与自然为伴,与绿影相随。朝享花香鸟语,暮享静谧山城夜色。很是惬意舒适。 抵达白沙县城已是黄昏。此时,浓雾一点点升腾,只剩下山的轮廓。白沙城小,人稀,四面环山,像蜷在掌心里安详睡着的宝贝。 在白沙宣传部副部长唐崛的车里看到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水之源,林之海,茶之乡”,这是白沙。唐崛从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白沙工作,说话直来直去,很痛快。看过他写的那本《南渡江源》,封二有一张他的照片,今昔比照,头发少了很多,看他走路脚下生风的样子,觉得一定是忙里练出来的。那天雨下的很大,唐崛在急雨中亲自带着我们去看70万年前在此着陆、直径达3.7公里的陨石坑。车子穿梭在田间小路上,手机信号忽强忽弱,后来才知道,我们早已身处陨石坑里。听说这是迄今我国唯一被确定的陨石坑。陨石坑里植被茂盛,溪流纵横,浓雾缭绕。坑内种植的都是绿茶,陨石坑培育了著名品牌白沙绿茶,陨石坑造福了白沙人民。即使站在山头瞭望台,也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深坑轮廓,无法看到陨石坑的全貌,据说要登上卫星才能看到坑的全貌。淅淅沥沥的雨把郁积在心头的烦虑和躁动渐渐消融,归于平静。 那晚,我们是在白沙吃的饭,白沙的美食还是很多的,除了难以忘却的“雷公笋”,还有白沙鱼茶。像臭豆腐、榴莲一般,味道臭臭的,吃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晚上,唐部长带我们逛逛白沙县城。和夜生活丰富的海南岛其他城镇相比,白沙的夜晚安静了很多。没有高档茶楼,没有豪华酒店。只有小茶店门前,白沙男人们清茶一杯,谈风论雅。白沙人走到哪里都在喝绿茶,味道甘醇清新,也算是支持家乡产业。城内没有红绿灯。汽车也很少,开车行驶在路上显得格外宽敞。出门没有出租车,都是风采车。只要在城内,无论到哪里,都是两块钱。县委办公大楼绿树掩映,楼前是一个人工湖文化广场,没有喧闹,没有熙熙攘攘的纳凉人,偶尔可以见到一对年轻人呢喃呓语,从容地点缀着山城动人的宁静和安逸。县政府大楼霓虹灯闪烁着,上面写着“白沙明天会更好”。白沙是黎族聚集区,独特的黎族风情舞蹈是他们的宝贵财富。想看看有没有哪里可以欣赏到黎族原生态的演出,唐部长却说最近白沙县文工团的演员们都去上海参加世博了。 兰不因居于深谷而无芳。四周连绵起伏、重重叠叠的山峦,把白沙城与山外的喧嚣都市远远地隔开。白沙城因坐落在幽静的山林深处而别有一番风味,放纵地昭示着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深幽静谧,让人全身浸润在安宁和祥和的氛围中,身心得到极大地放松,夜晚便睡得更加安详。是的,静谧本身足以让人进入甜蜜的梦乡,在绮梦中编织美丽的童话。 老周三村 老周三村坐落在松涛水库上游的一个小岛上,隶属于白沙县细水乡。下船后,顺着一条乡间小路,步行穿过成片的橡胶林和竹林,不一会,便看到了老周三村村民的房子。村子并不大,一共只有十七户人家。全村共有五个姓氏。百分之七十都是田氏家族。村口第一家,是老田家的农家乐。家里的老房子翻修后,被建成家庭旅馆,屋内收拾得很整洁,也装有现代化的空调和洗手设施。 田家祖辈定居此地。初始时村子是没有名字的,当时祖辈田氏与周氏、林氏结拜为三兄弟,因周氏为老大,所以村子就起名为老周三村。老周三村的背后有三座山,分别是淹牛山,天山,另一座山没有名字。 在农家乐门口见到田老二。连村里的土鸡家狗都跟随主人跑出来迎接我们。田家老二是老板,黎族人,九八年移民加拿大。见到他时,上身穿着黄绿色岛服,整体甚显富态。田老二在加拿大做金融投资,在国内也做着代理红酒的生意。这次回到家乡,想投资农家乐。也算是为家乡做点贡献,就是不知道政府能不能批准。田老二在江湖上混了很多年,言谈间看得出来是见过世面的人。老三的言谈举止就显得朴实很多,甚至有些拘谨。老三习惯把出门在外打交道称为“拉钩”,老二在餐桌上就多次纠正老三的口气,不是拉钩,是交朋友。 午饭非常丰盛。光是鱼就做了好几道菜。“雷公笋”,名字很特别。据说是由于风雨雷电交加天气笋会长得更好,故取其名。腌制后再炒,质鲜嫩脆、清香可口,味道很是不错。中午还享受到了田老二从加拿大带回来的冰酒。冰酒是一种甜葡萄酒。据说是在气温较低时,利用在葡萄树上自然冰冻的葡萄酿造而成的葡萄酒。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尼亚加拉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区。 在老周三村,村里的治安非常好。确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路上丢了啥东西,村民们都知道是谁家掉的。车子随便停在哪里,也不用上锁。村里家家都有渔船,这是村里的交通工具。去县城时,就把摩托车开到渔船上。孩子们读书都在镇上,平时都住校,只有周末才回家一次,村里会有人开着渔船到码头接孩子们回来。 离开时,村长回来了。村长是田家大儿子。看到我们,村长远远就把摩托车熄火了,停在路边。村长皮肤晒得黝黑,头戴一顶很旧的尖顶草帽,上身的白长衫也有些年代,迷彩裤捅在沾满泥巴的高筒雨靴里。 从老周三村步行返程到码头时,转眼没了老三的影子。纳闷着,听到码头上传来发动机的声音,老三挺忙的,一会功夫从村子的那头跑到这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