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前景堪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三剑客”之一的惠誉近日“剑指”中国,称可能下调中国信用评级。惠誉此举是客观预警还是做空阴谋?其他评级机构会不会跟进下调评级,扩大负面影响?中国怎样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寻自己的坐标? 或在半年至两年内下调 欧资评级机构惠誉近日警示,若中国银行业的危机继续侵蚀投资者对宏观金融稳定性的信心,将可能在未来6个月至两年内,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惠誉亚太区评级分析师安德鲁·科洪说:“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在未来3年内出现实质性严重恶化的概率很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产借贷是最大的担忧。” 银行信贷、地方债和新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惠誉对中国此举的诱因。去年6月,惠誉下调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价至“最易受到系统性风险”的D/3类;其驻伦敦的分析师理查德·福克斯更是预言,由于创纪录的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飙升,2013年年中以前中国爆发银行业危机的几率高达60%。 今年4月,惠誉将中国长期本币债信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惠誉的分析报告称,负面的评级展望反映了对中国债务规模和高速增长的银行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激增的担忧,这些信贷严重缺乏信息公开透明度。 惠誉是否“毁誉” 预警还是阴谋 在“信心是金”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惠誉“看空”中国银行业引起多方关注,也引发了市场对其“阴谋论”的质疑:由欧美资本控制的惠誉,意在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为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美争取资金回流,重建市场对欧美经济的信心。 在评级机构越发具有“一言兴邦、一言损邦”效力的当下,惠誉是否真的“别有用心”? 中国人民大学信用评级研究中心主任吴晶妹教授认为:“过度反应和置若罔闻都不可取。但需看到,惠誉在对中国银行业和地方债务的评价上确有放大风险、片面解读之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江涌说:“金融危机时评级机构的‘集体失声’让其声誉大损,现在或许正是‘挽回颜面’的时候。不排除惠誉为扩大其市场影响力,提升在国际评级体系中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而有意放言的可能。” 理性对待“唱空” 面对“险象环生、人人自危”的复杂国际经济局面,中国应该怎样应对?专家普遍表示,既然惠誉是欧美资本控制,做出偏向欧美国家利益靠拢的行为也属正常,不妨将“来者不善”的做法,变成对防范风险的提醒。 “资本市场一样遵循‘无风不起浪’的原则。”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陈凤英说,“中国当以此为戒尽快化解风险,不但有利于国家经济健康发展,还可将‘把柄’从别人手中‘夺回’,化解‘别有用心’者制衡中国的企图。” (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