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我走基层过程中的三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基层很需要记者。今年新春走基层时,我在定安龙门镇石坡村采访养鸡专业户郑道轩。当时,他正坐在一颗榕树下打吊针。边打吊针边接受我的采访,打完吊针后,又带着我到他的鸡场去现场探访,之后还把他家人,村支书、村委会主任请来,和我详谈。那是大年三十的上午,大家都在忙着过年,为什么他还愿意抽出这么多时间,请来这么多人接受我的采访。他们就是想记者帮他们反映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贷款难的问题。那一刻,我体验到了被需要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好。 第二,记者离不开基层。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个名叫阿喀琉斯的英雄,是个大力士,但只要他的脚踵离开大地,就会失去力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譬喻。我们记者就是阿喀琉斯,只要离开养我们育我们的土地,就会失去力量的源泉。 基层就是新闻之源,作为新闻人,永远不能离开它。用甘远志的话说就是,记者永远在路上,基层有写不完的新闻。每次深入基层,总会有发现,有积累。我本人9月18日发表在海南日报头版头条的走基层稿《主任医师坐诊村卫生室》一稿,就是在下基层过程中,偶然发现的。 下基层能提高记者的写作水平。在今年的纳沙台风中,海南日报的一批年轻记者表现突出,就在于平时走基层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关键时候才能迅速写出一批鲜活的报道。 第三,走基层一定要改文风。新闻媒体权威性的一大体现,就在于拥有广泛的读者。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新闻?显然是能提供最大有效信息的新闻,可读性强的新闻。我想,清新自然,深刻,现场感强的新闻永远是读者的最爱。 选题不典型不行,稿件不生动不行,现场感不强不行,采写没有细节不行,稿件没有感情不行———这是北京日报“记者在基层”的选稿标准。见人见事见精神,不搞简单的工作报道,不搞僵硬的成就报道,多写见闻、多写现场、多写故事———这是海南日报对记者走基层提出的要求。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切实改变文风,写出受广大读者认可和喜爱的新闻作品。 1938年,社会学者费孝通深入江苏省吴县开弦弓村走基层,写出了影响深远的《江村经济》;1935年,新闻记者范长江到中国西部走基层,写出了引起洛阳纸贵的《中国的西北角》。今天,我们新闻人也应该有责任和能力,深入基层,开展新闻学上的田野调查,写出新闻界的《江村经济》,写出新时代的《中国的西北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