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备受关注的海南奥林匹克花园长篇小说大奖赛第三年度终评第二轮投票结束,著名作家马原创作的《牛鬼蛇神》获第三年度优秀作品奖,获得提名奖的是杜光辉创作的《适天石》、杨沐创作的《双人舞》。作为海南奥林匹克花园长篇小说大奖赛的初评委,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海南省作协评论委员会主任张浩文就此次赛事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在全面阅读参赛作品的过程中,有没有对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 张浩文:当然有了!只是评比规则的限制,我在这里不能具体谈论。但总体而言,这些参赛作品题材涉及面宽阔,有写乡村的,有写城市的,有写航海的,有写房地产的,有写十万人才过海峡的,有写校园生活的,有写下南洋的,有写留守媳妇的,有写官场的,有写职场的……而且作品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有写实的,有魔幻的,有象征的,有笔记体的,有穿越的……每种题材和手法中都有很优秀的作品,作为一个在海南生活了近30年的老海南,很多题材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很吸引我,让我认识到了海南历史文化的深厚和现实生活的多彩。毫不夸张地说,在我拿到参赛作品后,我一直处于亢奋的阅读状态中,大年初一也是如此。因为我发现这些小说比电视屏幕上那些无聊的晚会和矫情的电视剧有趣多了。只可惜大赛的名额有限,遗憾肯定无法避免。 记者:很多参赛者都很关心,评委是不是全部阅读了他们的作品? 张浩文:我收到的作品是43部,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全部读过。包括我在内的其他评委,对有些争论较大的作品还反复读过不止一次。住在博鳌的那一天早晨起来,我看见评委郭文斌的眼睛红红的,他说昨晚上他一直阅读作品到凌晨5点,因为前一天该作品争议很大,他唯恐自己理解不深刻。 记者:请谈谈评比过程。程序公正,结果才有说服力。 张浩文:程序是大赛组委会设置好的,评委的职责就是遵守程序,按程序认真工作。在评比开始前,初评委陈应松就感慨说,海南的企业家真好,这个大赛的出资方真是热心文化事业、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家,很多地方的老板宁愿把钱拿到澳门去赌博,也不愿意做这种功德无量的事,所以我们所有评委责任重大,不能辜负出资方和主办方的殷切希望。评论家李建军说,我们心目中的标准是好作品主义,评出好作品就是对海南文学的最大贡献。就第三年度评奖而言,评比按三阶段进行,首先是从43部作品中选出20部,经过认真讨论分析,再从20部里选出10部,再经过反复研讨,在10部中选出5部来。在评比过程中,每个评委都要对每部作品提供意见和看法,不能遗漏。20强和5强产生时,出资方代表邢增仪和吴建军分别在场见证讨论和投票的过程,三阶段也全部有公证机关全程监督。所有评委都是实名投票,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那几天里,我们初评委全部沉浸在作品中,大家开会讨论的是作品,会后吃饭散步还是讨论作品。黄孝阳评委最后感慨地说,在眼下这样一个喧嚣和骚动的时代,我们还有这样的机会专心讨论文学,简直太让人难忘了。 记者:评比过程中有争议吗? 张浩文:当然,不仅有争议,而且有时争议很大,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我想任何评奖都可能是这样的,评委的性别、年龄、阅历、审美趣味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对作品的理解必然有差异,所以所有的评奖最后都不得不采取票决的方式。换句话说,任何评奖其实都是折中的结果,是概略的共识,不可能让所有评委满意,当然也不可能让所有参赛者都满意。 记者:第三年度初选结果公布后,网上有一些争议,您怎么看待? 张浩文:我也注意到了网上的一些帖子。其实这些争议我们在评比过程中已经预计到了,任何文学评奖都会有争议,诺奖也不例外,原因是文学是一种审美的艺术,裁判的弹性太大。西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谚曰: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一部作品有不同看法太正常了,说绝对一点,如果换一批评委,大赛的结果很可能跟现在不会完全一样。不过,我们强调的是,只要程序公正,结果自然就问心无愧。只要争论是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无论对海南文学以后的发展,还是对以后类似的文学评奖活动的组织,都是十分有益的。如果仅仅是一些义气之争,这对海南文学界的团结毫无益处。 记者:张老师,请谈谈您对这次大赛的整体感受。 张浩文:海南奥林匹克花园长篇小说大奖赛第三年度收到的优秀作品较多,与前两届相比有比较大的进步。首先是参赛作品数量翻番,人气大涨,已经初步实现了大赛的预期目的,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其次是参赛作品的质量有很大提升,可望让海南的长篇小说走向全国,改变海南题材长篇小说在全国难以引起关注的尴尬局面。相信借助大赛聚拢的强大气场,海南文学必将迎来一个全面跃进的良好局面。 (本报海口3月24日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