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道分水岭。从此,西方列强的炮舰敲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可是,鲜为人知的是,清朝当时无论从人口、还是经济总量上,都是世界上不容忽视的强盛国家,当时的GDP占全球三分之一。英国尽管工业、商业、贸易、海运、军事执世界之牛耳,但能够下决心对这个强盛的老大帝国开战,不得不说还要有很大勇气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英国下了战争决心? 其实,英国之所以能够有决心开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50年前的一场不算成功的通商之旅。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以给乾隆祝寿为名,派马戛尔尼勋爵率领近700人的庞大使团,航海近一年,于1793年9月14日在热河觐见了乾隆。大清君臣满以为这是“远夷慕化”,前来归顺效忠,不料这些在满清士大夫眼中不尊王化的“野蛮人”在国书中竟敢和天朝比肩,并且英使也不肯行三跪九叩大礼,甚至还要在中国开辟新贸易港口、租借岛屿、派遣常驻使节等。乾隆皇帝一口拒绝。尽管马戛尔尼这次的中国通商之旅无功而返,但是却给英国人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当时满清社会的路径。马戛尔尼在纵观中国9个月的航行中,不仅整体上从制度层面对当时中国进行观察以外,还深入到生活、技术、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1980年代,法兰西学院院士、历史学家佩雷菲特考察大量未曾公开的笔记、日记、档案、文献,还原了那次著名的出访。并在1990年代出版了《停滞的帝国》一书。尽管今天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实现了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但重温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中国近数百年来落后的根本原因。 书中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描绘了18世纪末中国的景象。在马嘎尔尼看来,表象之下,衰败、贫困、闭锁、愚昧的现状随处可见。例如,马戛尔尼的使团在广州期间,与总督长麟交谈。总督想点火抽烟时,发现专为他点火的侍从不在跟前。马戛尔尼随便从自己衣袋中取出一个小磷瓶,燃着一根火柴交给他使用。长麟非常诧异,特使怎么能把火放在衣袋里而没有烫着呢。马戛尔尼向他说明火柴的原理,并把这个磷瓶作为小礼物送给他。实际上,火柴本是中国人发明的。据中国文献记载,火柴在6世纪末就发明了。中国有许多东西原先处于领先地位,尔后又落后于别国,这只是许多类似例子中的一个。 还有,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广泛使用的煤炭,推动了蒸汽机和各种机械的发明,因而也促进了机器采煤。但在当时中国,却丝毫得不到重视。尽管中国用煤的历史已达一千多年,但是在当时只能用手工采煤。马嘎尔尼的同伴托马斯对“用手工而不用机器”采煤感到惊讶。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用煤得不到普及。多数人家还用木材煮饭,这就破坏了森林。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就这样反复地说:“小的把钱都还了柴米店里”。英国人在书中问道:“为什么不要煤呢?” 马戛尔尼还看到,当时的中国社会里见到的却是一个封闭社会的典型。满清的衰落给英国人一个印象至深的例子就是军备废弛。当使团到镇江时,清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欢迎操演。可马戛尔尼却发现,清方城墙濒临坍塌,士卒衣冠不整,队伍的主要装备还是弓、箭、戟、矛、剑之类已沿用了千年的冷兵器,就像伦敦展示古代战争兵器时所见到的那样。寥寥几支落后的火枪,也已破烂不堪。因此,英国人非但没被吓倒,反而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 跟随马戛尔尼访问中国的有一个12岁名叫托马斯的少年,他是副使斯当东的儿子。47年以后,林则徐禁烟,英国议会讨论是否出兵中国,议员托马斯-斯当东爵士发言说:“我很了解这民族的性格。我肯定,谈判的同时还要使用武力炫耀。”这位权威人士的意见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马戛尔尼们看来,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处于强盛期,不仅要看物质上的丰富,是看其制度是否进步,是看法律是否背离人性,是看国民精神是否受到压抑。但在1793年的中国,这些积极的一面都是看不到的。马戛尔尼们还研究了中国的法律,认为“一个民族的法律是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性格明白无误的见证”。但中国的法律如何呢?“天朝的法律只是十分细致并不断地干涉个人行为”!所以,它不可能强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 马戛尔尼本想通过展示最先进的科技来赢得好感,进而顺利达到外交目的。为此,他带来了英国最新的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最新的热气球和天体运行仪,还带来了卫队,以便表演现代炮兵装备。这本来是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然而,清廷却不屑一顾。拒不观看英国卫队的操练和现代武器展示,皇帝和大臣们对这些近代科技反应冷淡。 作者佩雷非特搜集到了几乎搜集得到的所有原始材料,为写作本书还八次来华检阅中文档案。如此大量的工作浓缩在一本书里,不仅具有学术性,文字生动,可读性也很强。尽管1990年代就介译到我国,但不断得到再版,也说明非常受到我国读者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