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 南国都市报 | 南海网 | 南岛晚报 | 证券导报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13年03月25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天祥曾为攀丹唐氏撰写谱序?
一段因错位而被误传的佳话
  民国海南文化名人王国宪题赠《唐氏族谱》。
  范梈的《攀丹唐氏家谱序》,一直被误以为是文天祥所作。
  屯昌南吕镇石佳村唐南尧和他珍藏的第一册民国《唐氏族谱》。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陈  耿

  家谱溯源

  唐震是海南唐氏的始祖,南宋淳祐初年(1241)戍守琼州,将近800年来,其后人在海南岛繁衍生息,迄今已超过5万人之众。

  从第二代开始,海南唐氏就到广西兴安寻根,修纂家族谱牒,主要为唐震之前的世系。那次修谱,唐震的子孙还请人撰写家谱序文,其中的一篇谱序,一直被外界和族人误以为是南宋右丞相、状元文天祥所作,但海南日报记者最近翻阅民国《唐氏族谱》,重读这篇序文,并查考有关文天祥的研究著作后,方知谱序作者另有其人———“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梈。

  海南唐氏自南宋末年迁琼,全岛范围的家谱修纂有过5次,先后在元初、明初、晚清、民初和1981年,当下正在进行第六次修谱。历经改朝换代和兵荒马乱,元明清三季的唐氏旧谱依已然不存,但一些序文还是被唐氏宗亲保留了下来,记录在民国十三年(1924)续修刻印的《唐氏族谱》中。然而,即使是民国唐氏谱,目前也没有人拥有完整了一套。

  2012年6月,海南日报记者在澄迈瑞溪镇夏云村采访时,有幸一睹唐震二十五世孙、73岁的唐甸魁珍藏的30册民国十三年《唐氏族谱》,整套族谱原为31册,但第一册在前些年不慎遗失,唐甸魁言及此事,慨叹不已。不过,唐甸魁告诉记者,第一册中有篇文天祥为唐氏所写的谱序,他已经让人打印出来,复印多张留存。但是,这篇复印件错别字较多,读起来意思很不连贯。

  后来,记者又在民国《琼山县志》(1911年开始纂修,1917年刊印)看到这篇序文,发现二者的文字出入较大,对照阅读之下,反而无所适从。所幸正在的修谱唐氏族人又传出一条消息,在屯昌发现了民国唐氏谱的“谱首”,也就是第一册。3月14日,记者赶往屯城,与“谱首”的持有者———南吕镇石佳村77岁的唐南尧先生见面,得以一睹泛黄的宣纸上的谱序原文。

  《琼山县志》的收录

  民国琼山志与民国唐氏谱所载的谱序,文字基本一致,记述了唐震原籍广西桂林府,其祖先是曾任广西参政的“唐忠肃公”(唐介),唐震入琼后,秉承“敦宗盟,修谱牒”的祖训,让儿子唐叔建蹈海北上,到桂林府兴安县南乡,找到当地宗亲“证宗联谱”,准备单独修纂家谱,并述说了忠肃公和特奏公(即唐震)的心意;唐叔建还让儿子唐次道(字希圣)拜访此文的作者,请他为家谱作序。

  县志和族谱二者最大的不同有两处,分别是抬头和落款。

  民国《琼山县志》所收的谱序,抬头为“《唐氏家谱》四卷、宋文天祥序”,落款是“时咸淳九年,岁在癸酉五月”。

  很明显,这里提到的唐氏谱只有4卷,应该不是民国时期所修,再参照县志里同时收录的明宣德五年(1430),唐震七世孙唐舟(永乐二年,即1404年进士)请浙江海虞好友、都察院佥都御史吴纳撰写的序文,可知县志辑录的序文出自明初唐舟奉父亲唐英之命重修的族谱,因为二世祖唐叔建创修的族谱已经“毁于兵燹”,只留下一些手抄残页。

  倘若琼山志所录无误,这篇序文便是文天祥之作,时间是在1273年的农历五月。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文天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一书介绍,自1270年被罢官后,文天祥一直在江西庐陵老家过着隐居,但依然忧国忧民的生活。1273年的正月,几乎是在恩师欧阳守道去世的同时,37岁的文天祥接到了朝廷任命他为“湖南提刑”的圣旨,上书辞免但未获准,于是请假3个月,完成迁葬祖坟等事宜后,四月初八出发,五月初一抵达衡阳就职,在此后的8个多月中,文天祥整顿吏治、平反错案、清理积案,可谓政绩斐然。莫非唐震的孙子唐次道是到衡阳求序的?

  而据《宋史》唐震的传略记载,1270年,唐震被提拔为信州(今江西上饶一带)知府,后因得罪奸佞贾似道而被罢官,但1274年又被重新起用,任饶州(今属江西上饶)知州。可想而知,1270年至1273年四月文天祥赴任前,他和唐震都在江西,唐震如果想求一谱序,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必等儿子遣孙子渡海北上。

  《唐氏族谱》的文字

  不敢说民国唐氏谱的文字全部准确,但至少较为真实地沿袭了旧谱和辨正了讹误之处。

  民国《唐氏族谱》序文的抬头为“攀丹唐氏家谱序”,并附一行小字“为希圣公作”;落款则是“元延祐二年荐举翰林院编修、擢海北海南道廉访司照磨、清江范梈亨父氏拜撰”,也附一行小字“旧谱误为文天祥撰”。可以看出,两行小字应是修谱时添加的注脚。

  元代延祐二年是1315年,彼时距1273年已有42年之久。范梈(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今江西樟树)人,与虞集、杨载、揭傒斯一道被称为“元诗四大家”。按《元史》的记载,范梈历任翰林院编修、海南海北道(《元史》或有误,应为“海北海南道”)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和湖南岭北道亷访司经历等职;《广东通志》称范梈任海北海南道廉访司照磨时,不畏艰难,曾到海南巡视监狱,对在押犯情况进行审查、记录,清理冤假错案和陈年旧案,“巡历遐僻,不惮风波瘴疠,冤滞多所雪理,称亷明焉。”

  唐希圣在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参加广西(《广东通志》记为“江西”)行省的乡试,夺得举人第一名———“解元”,被授予“迪功郎”,任“琼州户录”。“至元”这个年号虽然跨越31个年头,但作为元朝的年号,是从至元八年,即1271年算起的,而唐次道参加元朝的乡试,当在1279年南宋灭亡之后。参看那篇谱序中“君既以宦游之暇,修明谱系,又创为祠宗,以联宗族”等语,说明唐次道已是元朝的官,很有可能在范梈巡视海南时,向对方求序。

  试想,文天祥是在1278年被俘,次年解往燕京囚禁,忽必烈多次劝降不成,终于在1282年十二月将其杀害,因此,即使唐次道不是在1273年,而是在1279年之后向文天祥请序,也是不可能的,一是因为文天祥作为朝廷的“重犯”,一般人无法轻易见到他,二是因为文天祥对宋王朝的忠心至死不渝,不可能向元朝的官赠序。

  至此,海南唐氏族谱的序文到底是宋代的文天祥,还是元代的范梈所撰,已经水落石出了。

  有意思的是,1917年成书的民国《琼山县志》的总纂之一,是清末民初海南文化名人王国宪,而他与唐氏还是姻亲关系,1924年刻印的唐氏谱,还有他题写的墨宝———“攀丹唐氏大宗谱”,而且写了谱序。7年之前,王国宪似乎没有看出旧谱序文的蹊跷之处,但在7年之后,仿佛是他摆平了这个问题。

  附:民国十三年(1924)《攀丹唐氏家谱序》(为希圣公作)

  自秦罢封建,官无世卿,大小宗法废而不讲,志古之士惟修明谱系,以维宗法于不坠。乃汉尚官,晋魏尚姓,南北朝尚系,谱之弊又如此,古道之不复岂一日之故哉?今天下望族皆称唐氏,以其祖自叔虞翦桐封唐为受姓之始,自是以降,代不乏人。

  曩余官史局时,常与桂林知交谈及唐氏家乘,历历如指诸掌,始信忠肃流风余韵,即千百世后犹可想见。若今蕃诞唐氏,谓非其苗裔耶?当淳祐年间,唐之先有由特奏任台阁,出为琼州帅守者,叙谱合族相沿至今,前此广西参政唐忠肃公常敦宗盟。为修谱序,顷叔建公奉谱踰海而来,与南乡兄弟证宗联谱,乃自辑家乘,并述参政、特奏二公之意,授子希圣问序于余,且欲倡义建祠,为萃涣宗计。余唯宗法之不讲久矣,陋者徇俗,昧者袭非,世变江河,愈趋愈下,非有卓然超世之识,安能究心及此?

  君既以宦游之暇,修明谱系,又创为祠宗,以联宗族,自仁率亲、义率祖,当即此而在。至于贫相恤而倣范氏之义田,礼相继而遵朱氏之仪节,大挽颓风,尽返古始,且拭目俟之。自斯而君之子姓云礽,皆得习其先祖芳规,无忝于忠肃、特奏二公之后,讵非仁孝用心而不朽之盛事哉?爰嘉其意而乐为之序,为君之后人也钦念哉!钦念哉!

  元延祐二年荐举翰林院编修、擢海北海南道廉访司照磨、清江范梈亨父氏拜撰(旧谱误为文天祥撰)

  【陈耿 辑】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评论
   第003版:海南新闻综合
   第004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
   第005版:中国新闻综合
   第006版:世界新闻综合
   第007版:体育新闻综合
   第008版:娱乐新闻综合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特稿
   第011版:特稿
   第012版:特稿
   第013版:特稿
   第014版:特稿
   第015版:特稿
   第016版:特稿
   第017版:特稿
   第018版:特稿
   第019版:特稿
   第020版:特稿
   第021版:海之南
   第022版:乐活
   第023版:影视
   第024版:行走
一段因错位而被误传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