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结构:专任教师650人,高职称教师22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有39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海南省省优专家6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3人,海南省教学名师4人。
教学成果:承担各级教育研究项目221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12项,鉴定验收10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篇);发表论文1077篇,被SCI、EI、ISTP等收录(检索)117篇。
作为我省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摇篮和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基地,琼州学院深知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琼州学院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加大引才力度,造就了一支业务水平较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筑巢引凤 不遗余力引进人才
“当年在五指山校区时,由于各种原因,人才引进确实是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琼州学院组织人事处副处长林佩坦承,学校领导甚至远赴外省,亲自上阵招聘,“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人才,肯定比不过人家。”
2008年,琼州学院主校区由五指山市搬迁至三亚市。为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学校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探索各类人才队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按照“高端求才、海外聚才、校际引才、校内育才”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学科学术带头人引培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引培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引培计划和百名博士引培工程,以提高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层次。
“为吸引优秀人才,我们不遗余力。”林佩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领导和老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会、研讨会时,积极“物色”优秀人才,想方设法地介绍学校,并邀请他们前来任教。在琼州学院招聘学科带头人公告上,记者看到:学科带头人可享受50万元年薪和100万元安家费,学校安排100平方米的住房;如申请到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按学校政策给予1:1经费配套。“对于学科带头人和特殊类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我们特事特办,实行‘一人一策’,年薪或者安家费等待遇可以面谈,由双方商定,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林佩说。
有凤来仪 教师队伍日趋优化
如今,琼州学院的“暖巢”引得无数“良凤来栖”,各种优秀人才纷至沓来,学校大发展的“热潮”扑面而来。
目前,琼州学院教职工近1000人,其中专任教师650人,高职称教师22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有399人,占61.38%;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海南省省优专家6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3人,海南省教学名师4人。同时,又有一批具有博士、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也有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的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324人,占49.85%;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21人,占34%;具有外校学缘的有635人,占97.69%,其中,具有境外学缘的有36人,占5.54%;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95人,占专任教师的14.62%。
“琼州学院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水平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师队伍从数量到质量、从单一到多元、从国内到国外的历史性转变。”林佩自豪地说,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基本上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师德标兵、海南省优秀教师、海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先进个人12名。
集凤栖居 培养机制逐渐完善
人才工作要善于筑巢引凤,更要善于引凤筑巢。
“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我们一样重视。”林佩介绍说,为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结构优化的青年教师队伍,琼州学院特别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不管是出国研修、国内进修还是在职学历提升,教师们可以‘带薪读书’,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照发,往返交通费也由学校报销。”
大力度地引进和培养人才,人才不仅请得来,更留得住,最终达到集凤筑巢的效果。近三年来,琼州学院共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校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校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精品课程11个,校级精品课程60个;承担各级教育研究项目221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12项,鉴定验收10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篇);发表论文1077篇,被SCI、EI、ISTP等收录(检索)117篇;教师出版教材和著作69部……
琼州学院在已有的成绩面前并没有止步,目前,学校又将启动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办法,为进一步提升学院师资队伍发展潜力指出了方向。
(赵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