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给教材“瘦身”的举措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上海市教委向教材“开刀”是很好的减负措施,可让小学生有更多时间巩固其他课堂知识和开展兴趣阅读;但更多的人则是心存疑虑,认为此举矫枉过正,尤其是旧版课本中的8首古诗全部被删除。
正方 课本“删古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首先,这是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压的举措,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让他们接触古诗,确实有点早。而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也是他们这个年龄很难领会的。更适合他们的,应该是儿歌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另外,古诗的诵读对部分孩子而言不难,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孩子会感到吃力。课本应该尽量适应大多数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以部分“聪明”孩子为标准来“一刀切”。
反方 对教材修订者而言,无论怎样减负,一定要把握的原则是:舍糟粕,留精华。
删除古诗为教材减负,更像是舍本逐末。很多古诗词,或许修订者觉得相对白话文更难,但对孩子而言,说不定更简单——意思既不难懂,关键是非常短小,而且朗朗上口。在减负的旗号下,修订者一定不要坐在办公室里自以为是,至少应该走入校园,走入教学一线,听听老师和学生们的观点。相当程度上,之所以当下很多教材修订被斥为“瞎折腾”,就是因为教材修订者更多依赖所谓“专家”的意见,而较少走入教学一线,较少倾听师生心声。
语文课本大“瘦身”,其实减少了孩子们最原始的阅读积累。随着网络的普及,外国文化越来越多地影响了孩子们的认知,从小开始背单词,却认不出几个汉字,过度重视“洋节日”而忽视了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古诗词,也正逐渐被遗忘。文化入侵是一把“软刀子”,一点点地割断了中华文化流传的血脉,这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传承的重大危机,必须得到社会的重视。 (东南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