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 南国都市报 | 南海网 | 南岛晚报 | 证券导报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14年09月02日 星期二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年级《语文》古诗全删引争议

  从今年9月份,新学期开始,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瘦身”:除删除原教材最后单元的5篇课文外,《画》、《草》、《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也不见了踪影。 

  这个给教材“瘦身”的举措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上海市教委向教材“开刀”是很好的减负措施,可让小学生有更多时间巩固其他课堂知识和开展兴趣阅读;但更多的人则是心存疑虑,认为此举矫枉过正,尤其是旧版课本中的8首古诗全部被删除。

  正方 课本“删古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首先,这是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压的举措,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让他们接触古诗,确实有点早。而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也是他们这个年龄很难领会的。更适合他们的,应该是儿歌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另外,古诗的诵读对部分孩子而言不难,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孩子会感到吃力。课本应该尽量适应大多数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以部分“聪明”孩子为标准来“一刀切”。

  反方 对教材修订者而言,无论怎样减负,一定要把握的原则是:舍糟粕,留精华。

  删除古诗为教材减负,更像是舍本逐末。很多古诗词,或许修订者觉得相对白话文更难,但对孩子而言,说不定更简单——意思既不难懂,关键是非常短小,而且朗朗上口。在减负的旗号下,修订者一定不要坐在办公室里自以为是,至少应该走入校园,走入教学一线,听听老师和学生们的观点。相当程度上,之所以当下很多教材修订被斥为“瞎折腾”,就是因为教材修订者更多依赖所谓“专家”的意见,而较少走入教学一线,较少倾听师生心声。

  语文课本大“瘦身”,其实减少了孩子们最原始的阅读积累。随着网络的普及,外国文化越来越多地影响了孩子们的认知,从小开始背单词,却认不出几个汉字,过度重视“洋节日”而忽视了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古诗词,也正逐渐被遗忘。文化入侵是一把“软刀子”,一点点地割断了中华文化流传的血脉,这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传承的重大危机,必须得到社会的重视。         (东南快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海南新闻综合
   第003版:广告
   第004版:海南新闻教育
   第005版:深读经济观察
   第006版:海南母亲河 世界长寿江
   第007版:海南新闻综合
   第008版:海南新闻社会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中国新闻时政
   第011版:世界新闻综合
   第012版:财政专刊
   第013版:财经新闻焦点
   第014版:海南新闻旅游
   第015版:理论
   第016版:体育新闻综合
   第017版:娱乐新闻综合
   第018版:教育周刊
   第019版:教育周刊综合
   第020版:汽车周刊
择班需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儋州“双管齐下”规范学前教育
热点扫描
省内高校学费上涨
一年级《语文》古诗全删引争议
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独特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