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省市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来到现场查勘并表示,该匾不仅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也是海南人民抵抗侵略历程的重要见证,今起将对石匾进行进一步鉴定,查明其具体的“身份”。
上午,记者来到秀英炮台,在炮台南边弹药库的顶端见到了这块布满泥土的“清代石匾”。石匾长约3.4米、宽约0.5米,匾的正中间从右向左写着“秀英炮台”(繁体)四字。在这四字的右边竖行刻着“大清光绪十七年”,左边雕刻“二品衔雷琼兵备道统领琼军朱采督”等字样,周围群众说,石匾是炮台附近房地产开发商搞建设时挖出来的。
关于炮台构筑的这一段历史,据史料记载,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为抵御法军入侵,命令各军严防沿海各口岸。两广总督张之洞临琼视察海口形势后,下令建造秀英炮台。秀英炮台修筑历时4年之久,耗资白银20余万两,挖运土方5万立方米,是海南岛第一炮台。
郝思德下午对石匾进行初步分析后介绍:“以前秀英炮台只有营房、指挥所、弹药库,唯一缺少了带有明文的物证,门匾首次出现了‘秀英炮台’字样,从物证上证明这里是秀英炮台遗址所在地。”郝思德说,经初步分析,门匾所在地有可能就是秀英炮台大门所在地,当时的军马应该是从这里进去,门匾的历史价值因此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