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队伍,几代人薪火相传,甘当拓荒牛,先后六测珠峰、两下南极,承担并参与完成了2000重力网、西部无人区测图、海岛礁测绘、汶川灾后重建测绘……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量天测地。
这支队伍,就是曾被国务院授予“功绩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的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今年是1975年我国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40周年。近日,参加过我国首次自主珠峰测高的国测一大队6位老队员、老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示将牢记党员使命,保持勇攀高峰的精神,继续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余热。
是什么让这些科技工作者甘愿坚守在最平凡的岗位,用生命全部的能量丈量祖国山河,为国家建设甘当铺路石?让我们走近这支英雄的测绘大队。
开路先锋——
填补神州大地测绘空白
锻造团队之魂
“经天纬地,开路先锋”,这是测绘事业的写照。这项鲜为人知的工作,基础却十分重要,从国家的发展规划到每一项建设工程,都需要以测绘工作者绘制精确的地理坐标。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国防和经济建设急需测绘依据,而旧中国留下的测绘基础非常薄弱。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1954年国测一大队在西安成立。
珠穆朗玛峰,地球之巅。新中国成立初期珠峰的相关数据被外国“测量权威”垄断,我国版图上的这一制高点也只有使用他们的数据。国家提出“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成立不久的国测一大队肩上。
1966年、1968年、1975年,国测一大队三次挺进珠峰地区。特别是1975年,8名队员联合军测、登山队向珠峰顶峰发起冲击。
“珠峰地区环境极为险恶,那时的装备保障条件十分简陋,我们每人身负四五十斤重的仪器,还要攀悬崖爬冰山,避冰缝躲雪崩,十分艰苦,但没有一个人提出后撤。”当年的队员之一、如今76岁高龄的郁期青回忆。
在海拔6120米高度做珠峰测量大气折光试验时,他们中有4人患了“高山厌食症”,头痛恶心,4人8天仅吃了1斤多大米、一点点炼乳。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郁期青现在还清晰记得,在完成7050米珠峰天险北坳的重力测量后,自己因长期疲劳抵抗力下降,出现肺水肿,被紧急送往日喀则野战医院抢救40多天。36岁的他体重由原来的70公斤降到35公斤,牙齿几乎掉光。
队员们在生命禁区奋战80多天,最终将测量觇标牢牢矗立于珠峰之巅。1975年7月23日,中国向世界宣布珠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这个精确的“中国高度”,迅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世界的承认。
时隔30年后的2005年,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导致珠峰高程发生变化,国测一大队再次承担了测量珠峰的任务。参与的队员换了一批年轻人,装备设备比过去先进,但一样要面临恶劣的环境,不可预知的危险。
队员白天忍着缺氧头痛坚持作业,晚上蜷缩在零下30摄氏度的帐篷里。为了操作仪器,队员任秀波、柏华岗冒着失去双手的危险,在零下40摄氏度的空气中脱掉了手套,史无前例地把重力测量推进到了海拔7790米的高度。2005年10月9日,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数据8844.43米向世界公布。
61年来,国测一大队承担了一大批高原、荒原、大漠地区的国家基础测绘任务。测绘队员们常年在高寒缺氧、风云莫测的土地上负重攀登、艰苦跋涉,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一次又一次填补了祖国大地的测绘空白。
薪火相传——
用生命、青春、热血
熔铸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国测一大队是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英雄团队,他们用生命铸就了“测绘精神”——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队员吴昭璞于1960年在新疆南湖戈壁作业时遭遇断水断粮,他把仅剩的一点点水交给队友让他们撤离,自己一个人留下来看守仪器和资料。
3天后,队友从200公里外水源地赶回来,眼前情景惨不忍睹:牙膏吃光了,墨水喝干了,身高1.7米的吴昭璞已干瘪不足4尺,口含黄沙十指深深插进沙土,然而,仪器被他的衣服捂得严严实实,资料保护得整整齐齐……
吴昭璞牺牲16年后,他的儿子吴永安又成为国测一大队的一员,而且第一次野外作业就来到了父亲牺牲的南湖戈壁。他寻找父亲坟墓却找不到,只见很多无名坟头。于是他拿出一壶清水,每个坟头洒上一点,大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工作。
61年来,在野外作业时因遭遇坠江、车祸、疾病、饥饿、冰冻、落入雪窟、遭遇雷击等不幸,国测一大队共有46名队员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遗骨,大多数永远地留在了荒野测区,连块墓碑都没法安置。
“不是我们想吃苦,想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而是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怕牺牲,否则无法完成任务。”国测一大队党委书记刘键说,“没有一点吃苦精神,没有一点拼搏精神,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我们就无法在测绘事业上立足。”
心存信仰,无私无畏。国测一大队的队员,心里都装着一个信仰:忠于党和人民、为国测绘、无私奉献。
有了这样的信仰,无论再大的艰险,再大的牺牲,才能等闲视之;无论是荣誉等身,还是数十载默默无闻,才能泰然处之;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寂寞的戈壁荒野,都能给身体和心灵安一个家。
尖兵铁旅——
为经济社会发展
开拓进取勇于担当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基础测绘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测绘的技术装备有了很大改善,但测绘工作者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在我国西部,一直有约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没有1∶5万地形图,这一空缺严重制约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从2006年起,用5年时间开展了西部测图重大专项工程。
青藏高原西部的C1测区,平均海拔高度5000米,天气诡谲多变;B12区域位于昆仑山脚下,深入无人区域500多公里,到处是沼泽与草地;C2区域位于川藏交界,包括当时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塔里木西部B区域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200多公里……这些最危险、最困难的测绘任务自然交给了“过硬的”国测一大队。
2007年至2009年,国测一大队累计投入人员90人,车辆近40台,圆满完成了任务区的测量任务,共完成控制点、检查点46个,531幅5万图幅地表覆盖图。
以水准测量组为例,根据技术要求,他们必须扶着标尺和仪器徒步前进,以30米为一段,每公里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每天最多行进10公里,因为至今世界上没有更省力的办法。
作为国家测绘事业的一支尖兵铁旅,61年来,国测一大队累计完成国家各等级三角测量1万余点,建造测量觇标10万多座,累计实施各等级水准测量20多万公里,建设等级GNSS测量点2万多座,重力点超过2万个,提供各种测量数据5000多万组,得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
这,就是英雄的国测一大队!
记者 杨维汉 吴晶晶 余晓洁
(据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