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渐渐近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正在做着最后的冲刺。这座即将于今年9月建成招生的县级重点中学,肩负着重振乐东黎族自治县教育之重任,或将成为海南与外省名校合作办学的新范例。
这些年来,为加快我省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省教育厅把引进省外优质教育资源作为教育工作重点,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与国内有关省市、高校以及知名中学的沟通联系,为各市县引进省外优质教学资源牵线搭桥。
为什么要积极引进省外优质教育资源?对此,省教育厅基教处调研员龙官吾坦言,海南属于边远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基础教育底子薄弱,历史欠债太多,优质资源不足,学校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难以承担起为国际旅游岛和“一带一路”建设培训和输送人才的重任。
今年2月2日,华东师范大学与省教育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华东师大二附中与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共建黄流中学的合作办学协议。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姜胜耀及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一行,在今年1月31日应邀到海南进行合作办学项目考察,先后到澄迈县老城美鳌国际学校项目、澄迈县大丰镇欧洲风情园区和海口市桂林洋高校园区进行了考察。感受到海南的诚意与热情,该考察团到文昌市、三亚市考察后,已经与两市政府洽谈合作办学事宜。
合作模式多样成果丰硕
可以说,引进教育资源,发展基础教育,这种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合作模式在海南已经遍地开花甚至硕果累累。
比如,2012年建成招生的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就以一串串含金量十足的数据,为海南基础教育发展交上了满意的答卷。记者从该校了解到,今年,该校有867名学生参加高考,一本上线394人,比去年增加173人,上线率达45.4%;二本及以上上线751人,比去年增加319人,上线率达86.6%。
其实,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这种市政府与名校合办中学,只是我省引进省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其中一种模式。通常是学校由当地政府投资建设,整体移交省外优质教育资源(即名校)管理,管理团队和部分骨干教师由名校委派或招聘。
在我省,已经落地的此类项目主要还有中央民大附中陵水分校、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西南师大临高实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海口学校正在筹建,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文昌学校也已经签约。
龙官吾向记者介绍,省外名校在海南独立办分校也有成功范例,比如已办学校有华中师大海南附属中学、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等。除此之外,我省还积极争取,与部分教育发达地区形成了“对口帮扶”合作模式,由省外优质资源单位派人来琼进行指导,省内相关学校派出管理人员或教师到省外跟班学习、培训等。
此类合作范例不胜枚举:北京市皇城根学校和北京四中璞瑅学校对口帮扶金盘学校、义龙中学、海口九小、玉沙学校、海瑞学校;湖北黄石八中和郑州四十七中帮扶保亭中学;华东师范大学帮扶三沙市永兴学校;上海方略教育集团帮扶澄迈县20个项目学校;上海市6所中小学校对口帮扶三亚6所中小学校等等。
回望这几年引进省外优质资源之路,龙官吾等人感慨颇多:有些市县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跨省合作办学的主体意愿不强,部分市县的同志对省外优质教育资源不甚了解,沟通和联系渠道不畅,工作开展比较被动。还有部分市县则是因为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以及缺乏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合作条件和合作资源,在引进省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我省中部市县推进“一县两校”项目总体进展还不尽如人意。
更难以解决又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省外优质学校受人员编制所限,定期派出人员到我省合作办学或对口帮扶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等方面的困难。
积累经验给未来铺路
省教育厅发现,教育合作涉及到合作成本、人才引进、合作方式、合作时限、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制度障碍,必须得到市县政府的支持。万宁、乐东、临高等市县成功引进省外优质教育资源,都充分说明了市县政府在推动这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这些市县勇于打破机制和体制障碍,为合作办学充分松绑。比如,万宁市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分别为北师大万宁附中和华东师大二附中乐东黄流中学引进骨干教师开绿灯,并设立校长基金,赋予校长奖罚的权力,有效地调动了学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近两年来的探索表明,省外高校及其附中往往对托管现成的学校热情不高,而普遍对新办的学校感兴趣,成功引进的华东师大二附中、西南师大以及清华大学附中文昌学校项目就是典型的例子。
长期致力于推动该项工作的龙官吾还认为,省外优质教育资源需要由专门的对外合作机构运作。省外名校若由对外合作部门运作,其合作办学的成功率会更高,“西南师大临高实验中学合作项目最终得以落地正是通过其基础教育集团运作的结果。北师大、华东师大都设有对外合作的部门,与万宁、海口、乐东携手打造了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