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星罗棋布,街道车水马龙,宽阔马路串联起幢幢厂房。这里是厦门同安工业集中区内的梧侣社区,作为“村改居”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被誉为“同安第一村”。
梧侣村不靠山不靠海,旧时全是黄土沙坡田,靠天吃饭,商路不畅,环境差,管理差,经济差。“坊间流传一句话——‘有女不嫁梧侣人’”梧侣村村民周莹说,“三差村”的蜕变,离不开梧侣社区党委书记柯溪水。
25年前,在外经商的柯溪水放下手中生意,挑起了梧侣社区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十几年间,我们紧抓同安工业集中区开发的机遇,善用征地款,‘洗脚上岸’,齐心谋出路,大胆实践‘社区+公司’的发展模式,村民集体入股,对梧侣进行统一规划开发,闯出了‘梧侣模式’。”柯溪水忆起往事,流露出无限自信。
2005年,厦门市重点项目同安工业集中区建设启动,梧侣主动承接4500亩的征地拆迁任务,发动居民主动配合。
顺利完成梧侣片区征地拆迁工作后,如何用好征地补偿这笔“巨款”,让柯溪水发了愁:若大部分钱都发到村民个人手中,有些村民很可能挥霍一空,“洗脚上岸”的农民,以何为生?
为此,在村干部的带头下,经过多次讨论,最终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梧侣村实行特殊的土地款分配政策———颠倒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征地款分配比例,发放30%的征地款,留下70%用于村集体统一建设。
梧侣人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企业——厦门梧侣佳园置业有限公司,以居民入股的方式对梧侣社区集中投资建设。
2005年,梧侣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4000元,到2016年,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2005年,社区集体收入为负债20万元,2016年,则收入达到1500万元。
柯溪水说,梧侣一定要用好用足厦门“金包银”等强农支农优惠政策,建设底层店面上部公寓的商业用房,形成“金边”,成为村民的经营性收入来源,对旧村内部进行规范化配套改造,完善公共服务,形成“银里”,借着工业集中区建设的“东风”,不断发展。
据了解,在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大背景下,厦门市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和跨岛发展战略,共发展了157个“村改居”和150个农村社区,占全市村居总量的62.15%。(本报海口7月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