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1版
撬开多元化融资渠道
如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崖州湾科技城开始做一番尝试。
“我们探索在不新增政府债务的前提下,以上级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财政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开展市场化融资。”科技城管理局财政金融处干部蔡志峰介绍。
以“多条腿走路”,科技城也把目光投向银行贷款,积极与国开行、农发行及交通银行等各金融机构对接。
一方面是产业优势凸显让各界看好;另一方面,为提升投融资能级,积极壮大园区开发建设和投融资主体——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控股集团)。这一由科技城管理局100%控股的国有企业通过接受资产划拨、资产收购等,不断做大资产规模,截至2021年9月底,达189.77亿元。
2020年,崖州湾科技城开始获得银行贷款授信,额度为5.3亿元;2021年至今,则猛增至102亿元!
今年,交通银行三亚分行向控股集团发放了授信贷款。“我们主要看财务和现金流等情况。前两年科技城发展情况达不到我们放贷条件,但今年就可以了。因为前景看好,我们还准备申报总行贷款项目。”交通银行三亚分行行长朱赫宇透露。
思路一开,“财路”广开。
银行信贷、信托、融资租赁……两年来,崖州湾科技城构筑了多种间接融资渠道。20亿元非公开公司债、20亿元PPN(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及3亿美元境外债启动发行……今年8月,控股集团取得主体信用AA+评级后,又开拓了一批直接融资新举措,构筑起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的多层次融资体系。
运营管理,处处体现融资思维。
“例如,基于对入园企业的优惠,通常园区会在用财政资金购买科研设备后,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但这样无法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我们实行收支两条线,由科技城管理局利用财政资金对企业进行补贴,企业使用设备时向控股集团交纳服务费,这样公司就会产生营收,有利于向金融机构融资。”蔡志峰介绍。
与此同时,科技城的开发运营平台公司招商深海、金茂南繁,也积极发挥央企实力,辅助开展融资工作,大力促进科技城项目建设。
有融资作为保障,崖州湾科技城建设顺利推进。2020年,科技城获得的各类财政资金支持总额为57亿元,但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13.45亿元;2021年,预计获得财政支持63亿元,但至10月底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68亿元,全年计划完成174.14亿元。
从“城投1.0版”到市场化主体
以“会花钱”保障“能借钱”,也是崖州湾科技城的一场探索。
融资有效保障了当前崖州湾科技城项目建设,但“借钱要还”,如何才能避免债务风险,并保证未来能“借新还旧”,具有可持续融资能力?
解决之道,在于推动控股集团这一国有平台做大做强。而思路,依然在于市场化:增强投资功能,提高营收能力,以“投”促“融”。
“控股集团从类型上说属于城投公司。但传统的城投公司,或者说‘城投1.0版’,只做政府交办的建设事项,有多少钱做多少事。而我们要打造成市场化运作的综合性的开发平台,拓展多元化营收渠道,用有限的资金做更多的事。”蔡志峰说,这也是向江浙等地学习借鉴的经验。
据介绍,崖州湾科技城将加速推进控股集团实体化转型,充分利用科技城每年巨大的工程款支付的核心资源优势,通过增加贸易板块、金融板块等业务,发展支付链条中的供应链业务,扩大营收规模。同时,积极参与标准厂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等项目建设,谋取未来资产升值产生的收益。
目前,控股集团有下属公司19个,主要业务板块包括基建、创投、贸易、金融、人力资源服务、资产运营、港口运营、参股平台公司等。
“通过控股集团实行企业化运作、市场化融资,结合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优势,是很好的推动产业园区发展的机制。”三亚市副市长罗东表示。
据了解,未来崖州湾科技城还计划借鉴内地园区的成熟做法,以控股集团为主体,采取片区综合开发模式、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开发,解决科技城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专项资金缺乏等问题,通过片区内产生的综合收入来平衡开发建设成本。(本报三亚11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