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邵长春
通讯员 孙俐俐 向勇刚
在密密麻麻的铁路线路图中,有一段流动的铁路,它就是海南铁路渡轮。从“粤海铁1号”到“粤海铁4号”,每一艘万吨巨轮上都有铁轨,它是海南岛通往岛外唯一的铁路通道,为确保这条通道安全、准点,在巨轮的最底层,有这样一群鲜为人知的广铁集团海口机辆轮渡段轮机人,他们也被称为铁路渡轮的“心脏理疗师”。
铁路轮渡船舶自上而下分为6至7层甲板,机舱就在船舶最底层。从甲板到机舱要经过四段梯道,共50级台阶,大概有12米高,自上向下望去会有一种眩晕感,每一段梯道都非常陡,初次下机舱的人,要抓紧两旁的扶手,以免摔倒。
机舱是船舶的“心脏”所在,一年四季机器轰鸣。轮机长符海云在这种环境下已工作了28年,他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机舱噪音大,轮机人员所有的交流,不是用手比划就是靠扯着嗓子喊。
为确保船舶的安全航行,轮机人员要对机舱实时交替巡舱,每一次巡舱前前后后约需40分钟。由于机舱位于船舶的底部,通风较差,加上各类设备运转时发出的热量,致使机舱常年处在50℃左右的高温环境中。
“每巡一次舱,就等于蒸了一次桑拿,一个班要蒸上四五次。”机工翁琼雄打趣地说,接班后的初次巡舱会“蒸”得久一点,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因为不能随便出舱,很多时候大家的衣服都是湿了干、干了湿。
轮机人员在船舶停航期间会对机舱各个系统、设备、零部件进行细致地检查,同时还会下到船舶密闭舱室内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从甲板到密闭舱室底部,最长的通道有9米左右。因为密闭舱室平时处于封闭状态,与空气相对隔绝、通风不足,所以进入密闭舱室存在一定风险性。
“我第一次下密闭舱室时,由于过度紧张,生怕自己呼吸不上来,让舱外监护人员拉上来3次。”二管轮陈文冉笑着说,最后还是他的师傅下到密闭舱室进行检查。
这次之后,陈文冉开始让自己慢慢学着适应封闭环境,加上师傅的帮助,如今他已经能够进出自如了。
有着多次船舶坞修经验的轮机长吴清翔说,每次下舱前都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得对密闭舱进行彻底透气,必要时还需机械通风,其次还要检查下舱人员携带的工具是否齐全,安全帽、安全绳、安全带是否系紧等等。“最后舱外监护人员必须每隔1分钟与下舱人员联系一次,以确保人员绝对安全。”
此外,船舶坞修清理油箱时,需要轮机人员趴着从窄小的通道进入油箱内,一寸一寸、一遍一遍地进行擦洗,油箱锃亮了,他们却都成了“油人”。机工苏继波自我调侃:“变成油腻大叔了。”
由于油箱舒展空间有限,轮机人员每次出来后都要缓好久才能站起来,慢慢地走回住地,总是要把自己里里外外洗上好几遍,才能感觉舒适些。
长年累月穿梭在船舶最底层的轮机人员,如同一颗颗螺丝钉,紧紧地拧在船舶机舱的每一件设备上,环环相扣,共同维护着万吨巨轮下这个庞大的“心脏”,推动着渡轮乘风破浪一路向前,让更多旅客安全抵达琼州海峡两岸。
(本报海口2月22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