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撰稿 徐钊
昆曲音乐研究的门槛向来很高,而宫调作为昆曲音乐研究中的冷门,更令人望而生畏。朱继云的《昆曲宫调与谱曲》集理论分析研究与实践归纳总结于一体,她怀揣着“昆曲中的宫调和谱曲,才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的理念,整本书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其对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昆曲艺术最纯粹而真挚的热爱。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昆曲宫调与谱曲》分上篇“昆曲宫调”十二讲和下篇“昆曲传统谱曲法”七讲,但其实这两个部分所收文章的题旨和内容也多有交叉。
一方面,该书侧重对中国古典音乐理论的阐释和分析。譬如,作者在讨论宫调和乐律时便反复提及,相对西方音乐的十二平均律而言,中国的乐律对自然之声的追求,并在非平均律的条件下,用纯律和三分损益律来自由转调。此外,当她发现昆曲乐律与先秦钟律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时,进而在二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也希望借此提高人们对昆曲艺术的重视。她直抒胸臆道:“昆曲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活着的古代音乐。”
另一方面,该书还集中反映出作者从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出发,试图帮助人们更好地完成昆曲演唱、谱曲的目标,本书也用直白质朴的语言,为昆曲演唱与昆曲谱曲提供了大量易于掌握的干货。在书中,她基于自己的演唱实践,总结演唱呼吸技巧、罗列谱曲法则,并附以大量谱例详细解说,或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院团、演员、曲友的错误做法,以期正本清源;在书中,她反复强调昆曲音乐“按字贴音”的特征,而与之对应的是“以字生腔”的谱曲法则,其内里蕴含了昆曲对四声的重视;在书中,她把曲牌视作昆曲音乐的代表,又出于对昆曲艺术的维护,认为现存曲牌之“主腔说”是受到西方主题音乐的影响,而昆曲音乐没有被西化,所以没有“主腔”,而以“共同腔”和“特性腔”加以讨论,等等。总的看来,《昆曲宫调与谱曲》一书既可作为专业从事昆曲作曲工作者的宝典准则,亦可作为昆曲曲友的习曲指南。
实际上,朱继云在《昆曲宫调与谱曲》的写作中流露出对昆曲音乐的偏爱与其个人经历关系密切。第一,昆曲演员的出身。朱继云在江苏省戏曲学校执教期间,她曾跟随吴秀松、宋衡之等昆曲名家学习清曲、曲笛、谱曲方法等,这些经历不仅让她积累了大量的昆曲唱段,也让她在演唱和教唱的实践中悟得昆曲音乐的三昧,为她以后从事昆曲音乐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音乐研究的理论基础。朱继云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戏曲音乐设计进修班的学习经历,使她有机会系统地掌握了西方音乐作曲以及理论知识。也正因为她对中西音乐之异同有着清醒的认知,所以更激发出研究昆曲音乐的满腔热忱。第三,昆曲研究兴趣的培养。从《昆曲宫调与谱曲》上篇第一讲“昆曲介绍”于1978年撰写完成后,朱继云便开始以撰写昆曲相关文章为主,至2022年《昆曲宫调与谱曲》的正式出版,已经度过了整整44年。